異國風貌

歐盟:

歐洲聯(lián)盟,簡稱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fā)展而來的,創(chuàng)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lián)盟現(xiàn)擁有28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tài)調查),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其中德國、法國、意大利為八國集團成員),軍事上絕大多數(shù)歐盟成員國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

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

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位于德國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墻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蘭登堡而得名。1788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zhàn)爭取得的勝利,下令重新建造勃蘭登堡門,歷經三年于1791年完工。第二場世界大戰(zhàn)之后,勃蘭登堡門同柏林墻一起見證了德國近半個世紀的分裂,1989年柏林墻倒塌后它成為了兩德統(tǒng)一的象征。



勃蘭登堡門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巖建筑,由朗漢斯設計,仿照了希臘雅典衛(wèi)城的柱廊建筑風格。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徑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著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根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后立柱之間為墻,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正中間的通道略寬,是為王室成員通行設計的,直至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通道出入。大門內側墻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戰(zhàn)神瑪爾斯以及智慧女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


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銅制雕塑,女神張開身后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zhàn)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huán)的權杖,花環(huán)內有一枚鐵十字勛章,花環(huán)上站著一只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征著戰(zhàn)爭勝利,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與勃蘭登堡門門樓相連的南北兩邊翼房曾用于守衛(wèi)和關卡,柏林城墻拆毀后被改建成敞開的立柱大廳,以便和勃蘭登堡門的風格相一致。勃蘭登堡門的莊嚴肅穆、巍峨壯麗充分顯示了處于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威嚴。歷史沿革

公元1753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ね皇蓝ǘ及亓?,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門的柏林城,因此門坐西朝東,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國王家族的發(fā)祥地布蘭登命名。初時此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


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ね澜y(tǒng)一德意志帝國,為表慶祝,遂重建此門。當時德國著名建筑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據(jù)史書記載,中間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僅允許皇族成員行走。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巖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zhàn)車,戰(zhàn)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zhí)杖一手提轡,一只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zhí)的飾有月桂花環(huán)的權杖上。在各通道內側的石壁上鑲嵌著沙多創(chuàng)作的20幅描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跡的大理石浮雕畫。30幅反映古希臘和平神話“和平征戰(zhàn)”的大理石浮雕裝飾在城門正面的石門楣上。此門建成之后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zhàn)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1806年10月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將軍拿破侖率領法軍打敗普魯士軍隊,同年10月23日法國軍隊穿過勃萊登堡門進入柏林,后拿破侖下令拆卸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zhàn)車作為戰(zhàn)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歐洲同盟軍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后,普魯士將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門頂上。為此,德國著名雕家申克爾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魯士民族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鐵十字架,鑲在女神的月桂花環(huán)中。從此,和平女神被改稱為勝利女神,此門也逐漸成為德意志帝國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勃萊登堡門遭到嚴重損壞,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zhàn)車亦被盟軍炸毀。1945年5月蘇聯(lián)紅軍正是穿過此門攻入柏林,攻克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國會大廈,宣告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后,曾于1956─1958年全面修復勃萊登堡門。東、西柏林的文物修復專家根據(jù)在二戰(zhàn)中搶拓下來的石膏模型和檔案照片重新鑄造了一套駟馬戰(zhàn)車及女神雕像,民主德國政府在安裝時去掉了女神權杖中的鐵十字架和普魯士鷹鷲。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政府圍繞西柏林修筑了一道圍墻,封鎖了勃萊登堡門,并在東、西柏林分界處建起“柏林墻”,勃萊登堡門處在東、西柏林的交界點上,成了柏林墻的一部分。柏林墻在勃萊登堡門后劃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兩邊延伸將整個柏林隔成兩半。作為德意志統(tǒng)一象征的勃萊登堡門成了軍事禁區(qū),也成了德國分裂的標志。

1989年12月31日,兩德重新統(tǒng)一前夕,勃萊登堡門重新開放。1992年,經過徹底維修后的銅車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萊登堡門上。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一掃關注抖音

400-8166621

+

免 費 評 估

免費評估